差价合约(CFD)是复杂的工具,由于杠杆作用,存在快速亏损的高风险。80% 的散户投资者在于该提供商进行差价合约交易时账户亏损。 您应该考虑自己是否了解差价合约的原理,以及是否有承受资金损失的高风险的能力。
11 月 13 日盘后,腾讯交出了一份足以提振市场信心的季报。2025 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约 1,929 亿元,归母净利同比明显回升(IFRS 631 亿元,Non-IFRS 706 亿元),盈利能力全面改善,增长幅度普遍高于市场原先的预测。
这一组数据本质上反映了一个关键信号:腾讯不仅稳住了流量规模,更在核心业务中重新找回了“效率提升”的节奏。增值服务、营销服务以及金融科技与企业服务均录得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的增长,也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
此外,公司三季度斥资 211 亿港元回购并注销股份,体现了管理层对长期价值的鲜明表达:腾讯不仅具备持续回馈股东的能力,也有足够的信心去这么做。
不过,财报发布后股价反应相对平淡,背后可能有三点原因:部分利好已被提前消化;交易员一边认可业绩改善,一边也在衡量 AI 基建投入对利润端的压力;同时,宏观与流动性环境依旧制约着市场的整体风险偏好。

换句话说,财报的强劲表现并不是故事的终点。接下来的关键,在于腾讯能否把这一轮利润改善延伸为更稳定、可持续的增长节奏。
游戏业务的“双引擎”发力,是本次财报的一大亮点。本季度腾讯游戏收入稳步提升,国内长线爆款(如《王者荣耀》《和平精英》)依旧保持扎实贡献,流水同比增长约 15%,展现出成熟产品的韧性和长线生命力。
而更具冲击力的来自海外市场。多款新游以及 PC/主机端的大型项目,加上 Supercell 等海外资产的推动,使得国际业务收入首次突破 200 亿元,同比增长超过四成,增速远超行业整体表现。无论是发行能力、产品储备,还是海外运营体系,腾讯都在形成真正的竞争壁垒。
从市场角度看,这意味着即便国内游戏监管与行业增速承压,海外扩张依旧可以为腾讯提供持续、可衡量的收入支撑。交易员可以重点关注这一趋势对腾讯整体市值与港股板块的溢出效应,尤其是在短期内可能对港股游戏板块和港元计价的多头情绪形成支撑。
过去两年,腾讯在大模型、算力和工具链上的投入持续加码,三季度研发支出达到 228 亿元,创下单季新高。这一季度最大的变化并不在“花了多少钱”,而在于公司首次将 AI 与实际收入、效率提升直接对接,叙事从战略愿景正式迈向可验证的商业阶段。
另外,管理层也提到一个关键信号:国内 AI 模型竞争已经不存在“谁绝对领先”的格局,同时当前 GPU 储备完全足够。这意味着腾讯的 AI 路径正在从“堆资源”转向“提效率”。公司一方面继续在底层模型和工具链上巩固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加速把这些能力嵌入具体场景,例如广告定向、游戏互动和视频生产,从而带来真实的边际收益。
以广告业务为例,AI 驱动的定向优化直接提升 eCPM——这种价格端改善往往比单纯拉动流量更快反馈到利润表。而元宝与混元模型在微信生态的落地,则清晰展示了从底层模型到应用场景的闭环。
腾讯现在已经进入 AI 的商业化验证期。对于这样一家具备海量流量和强平台属性的公司而言,这一阶段的意义在于,它的护城河正在高价值场景中被进一步夯实。
总体来说,游戏和 AI 是撑起腾讯本季度亮点的两根主线。这份三季报不仅展示了稳健的业绩,更证明了过去几季的战略调整确实在兑现。尽管稳健的营收引擎和健康的财务指标为公司在技术与内容上做长远投入提供了保障,但这并不等于没有风险。
一方面,AI 的长期回报仍存在不确定性。从算力成本到模型更新,再到生态化的商业落地,行业节奏稍有变化就可能影响边际收益。
同时,对于游戏业务来说,尤其是爆款的生命周期、出海表现、不同市场的内容审查与品类偏好,都决定了它的波动性;新品如果无法保持“连续性惊喜”,增值服务的弹性也会随之收窄。
最后,宏观环境与监管节奏仍会左右广告和支付的活跃度,这些高频业务的景气变化会直接影响市场对腾讯“稳增长”的信心。
接下来,市场会默写留意管理层能否把这轮“兑现”转化为可重复、可预测的增长模式,同时在投入与回报之间把握好节奏。若能做到这一点,腾讯的估值重估才有更坚实的基础;若不能,则超预期的喜悦可能很快被“投入-产出不匹配”的现实所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