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关税谈判的结果显著超出市场预期,乐观情绪迅速反映在资本市场中,恒生指数单日飙升近2.9%。然而利好仅昙花一现,隔日空头迅速回补,市场重新走弱。
这不禁让交易员反思:市场为何在利好落地后反而转向?在目前这场谈判的“暂停键”背后,哪些更关键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接下来的宏观线索,又将如何决定博弈的走向?
从宏观视角看,关税对中美的打击路径并不相同。对美国而言,这是一场供应端的冲击,可能在几个月后推升通胀、压缩企业利润空间;对中国而言,则是需求侧的打击,更直接地压制出口与投资。
短期来看,美国经济数据仍有韧性。4月非农就业数据强劲,ISM制造业和服务业PMI 高于预期,叠加低油价和进口抢跑效应,使得通胀暂未加剧。但如果高关税长期持续,鲍威尔担忧的“滞胀”局面将日益严峻:经济增长放缓,物价却仍然顽固,美联储货币政策深陷两难抉择,通过降息快速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操作空间非常有限。
从政治周期来看,2026年美国将迎来国会中期选举,财政政策约束将逐步强化。当前美国背负36万亿美元国债,其财政压力已不仅是“赤字”,而是结构性危机。关税、赤字、债务三者交织,决定了这场谈判对美国而言并非“可有可无”,而是“迫在眉睫”。
相比之下,中国的应对显得更为从容与主动。在中美谈判和美联储议息会议临近之际,中国政府提前推出一揽子宽松政策,进行预期管理。我认为背后的主要原因有二。
一方面,选择在4月PMI数据走弱、五一假期结束后的市场空窗期发力,有助于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另一方面,配合人民币汇率阶段性升值窗口,有效缓解资本外流和汇率波动的担忧。
政策工具方面,最新的刺激措施包括对大型银行下调50个基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对汽车金融和融资租赁公司定向降准至0%,政策利率下调10个基点,下调一系列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利率,以及增加多个定向贷款额度等。
除此之外,资本市场同步发力,合并股市的支持工具,放松险资入市的部分限制,并且要求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资产投资部门,用于投资科技股和创新债。
这轮刺激政策不仅增强了市场信心,根本目的在于刺激内需,用结构性的方式撬动信贷扩张,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升级、消费换新和养老服务等。这有利于推动结构升级,减少对外部因素的依赖,把关税阴影下的“被动承压”转变为“蓄力反弹”,为潜在冲击做准备。
从外贸结构来看,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一季度同比下降11.2%,但对东盟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增长8.4%和3.6%。这表明供应链区域多元化战略正逐步见效,增强了中国在后续谈判中的议价能力。
虽然中美双方已暂时搁置新的关税措施,但实质上的角力并未真正缓和。换句话说,在此前贸易几近冻结的背景下,关税更像是一种制裁工具,而非博弈筹码。如今随着贸易逐步回暖,关税战或许才真正进入了实质性谈判阶段。
此次双方将关税从“非理性”下调至更加可接受的水平,有助于减轻美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也为中国出口企稳和内需提升创造空间。然而,对于中国来说,共计30%的关税依然会增加一部分企业的成本,抑制需求。而对美国来说,只要债务高企,且财政和贸易赤字问题未解,任何的协议可能只是暂时的休战。
与此同时,美国可能会在其他领域继续加码,比如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制裁、对关键零部件的出口管控、甚至在东南亚或墨西哥推行“绕道壁垒”。换句话说,战线可能会转移,但竞争不会消失。
尽管贸易摩擦暂时缓和,市场并未因此完全放松警惕,二季度无疑将成为中美经济政策和市场情绪走向的重要阶段。
就关税谈判本身而言,鉴于双方已经在超过100%的关税上让步,未来再接近该水平的可能性非常低。然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提到了中国可能达成新的采购协议,但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警示。如果中国像2019年那样,在即将到来的谈判中继续掌握主动并采取“承诺但不兑现”的策略,可能进一步削弱美方的谈判筹码,从而为中国资产提供更强的支撑。
对于美国来说,市场正在关注关税谈判、减税和降息这三大政策方向,至少需要在其中看到一至两个实质性进展,才能有效支撑风险资产的估值水平。若进展不及预期,投资者可能被迫重新计入关税冲击带来的经济与企业盈利压力。
而中国方面,当前较低的关税水平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部风险,市场普遍认为年化增长率达到5%的目标可能无需大规模额外刺激。但若经济数据在二季度出现实质改善,7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或成为新的政策发力点。当前,在 AI股崛起和中国推出刺激政策提振内需的叙事下,科技和消费仍然是值得留意的板块。
总的来说,关税大降不代表风险出清,贸易继续不意味着信任重建。中美之间的谈判仍将反复,而市场也将在“缓和”与“警惕”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此处提供的材料并未按照旨在促进投资研究独立性的法律要求进行准备,因此被视为营销沟通。虽然它并不受到在投资研究传播之前进行交易的任何禁令,但我们不会在向客户提供信息之前谋求任何优势。
Pepperstone并不保证此处提供的材料准确、及时或完整,因此不应依赖于此。无论是来自第三方还是其他来源的信息,都不应被视为建议;或者购买或出售的要约;或是购买或出售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征求;或是参与任何特定交易策略。它并未考虑读者的财务状况或投资目标。我们建议此内容的读者寻求自己的建议。未经Pepperstone批准,不得复制或重新分发此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