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價合約(CFD)是複雜的工具,由於槓桿作用,存在快速虧損的高風險。80% 的散戶投資者在與該提供商進行差價合約交易時賬戶虧損。 您應該考慮自己是否了解差價合約的原理,以及是否有承受資金損失的高風險的能力。
10 月以來,日元的連續走弱幾乎成了外匯市場繞不開的話題。USDJPY 上週一度衝上 157,刷新今年 1 月以來的高點,距離市場視為「干預紅線」的 160 更近一步。對於一個高度依賴進口與外需的經濟體來說,這樣的跌勢顯然不容忽視。

在我看來,這輪日元疲弱並非單純的市場情緒波動,而是財政、貨幣與政治三條主線錯位後產生的必然結果:政府選擇大幅擴張財政以刺激增長,央行在貨幣正常化與經濟脆弱性之間猶豫不決,而市場在利差與避險屬性變化中重新定價日元的價值。
日元的加速下行,恰恰發生在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上任之際。
新政府上台後迅速拍板了一攬子總額達 21.3 兆日元的刺激計畫,補充預算也同步擴大了財政支出規模。如此力度的擴張意味著國債發行勢必再度放量,市場對日本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隨之升溫。結果是,10 年期日債收益率一度飆升至 2008 年以來的高位,對長期依賴「低長端利率」穩定性的日本債市形成了明顯衝擊。

同時,貨幣政策並未提供緩衝。高市早苗公開反對加息,央行也基本停留在「口頭干預」層面,沒有給市場明確的正常化訊號。在財政刺激不斷加碼而利率被壓低的組合下,政策方向對日元的壓制作用只會更突出。
日元承受賣壓的重要原因,還在於其「避險」屬性正受到結構性削弱。過去市場一旦出現風險事件,資金往往本能流向日元,但這種慣性正在減弱。當政策方向存在高度不確定性時,傳統的避險邏輯會被政策風險所抵消。
市場參與者面臨的核心問題是:若發生外部衝擊,日本是否會透過加息或其他政策措施穩住匯率?當這一預期不明朗時,日元原有的「安全墊」便隨之削弱。
因此,近期的市場表現呈現出非典型特徵:在風險情緒上升時,日元未能出現顯著升值,甚至在部分時段出現資金流出或買盤不足。市場在政策信號影響下,對日元角色進行重新定價——從傳統避險資產,轉向收益率偏低的融資貨幣。
隨著 USDJPY 逼近 160,干預話題再次升溫。日本當局已多次表態,在必要時會採取行動以穩定匯率。如果日元出現快速無序下跌或投機性擠兌,短期干預幾乎不可避免。
然而,從根本上看,干預的作用仍有限。壓制日元的核心因素依然是財政與貨幣政策的「雙寬鬆」組合、美日利差維持高位,以及日元避險屬性的削弱。在這些基本面因素未發生顯著變化之前,單靠外匯干預難以扭轉市場對日元中長期弱勢的定價。
即便干預能夠在短期內製造明顯反彈,市場通常會在「驚喜效應」消化後,再次依據基本面重新定位日元。一旦沒有同步的政策調整,日元仍可能重新回到貶值軌道。
目前市場預計日本央行在 12 月加息的可能性約為 40%,而美聯儲同期降息的概率則超過 80%。美日利差的收窄,可能成為除干預之外,對日元產生支撐的另一因素。
日央行行長植田和男多次強調,他需要更多關於工資增長的實證來支持加息決策,而日本最大工會組織提出 2026 年至少 5% 的加薪幅度。
這既為央行提供了貨幣正常化的理由,也讓其在決策上顯得格外謹慎:一方面有工資和通脹的上行壓力,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利率衝擊實體經濟。市場在這兩者之間進行權衡——如果短端利率難以迅速上升,而美日利差仍保持高位,日元更易被用作融資貨幣,其貶值壓力將持續。
我認為,如果日央 12 月維持利率不變,USDJPY 可能測試 160,整體在 155-160 之間高位震盪。日元繼續充當融資貨幣,壓力不減。如果日央選擇加息,日元可能出現短期反彈,但其持續性將取決於企業盈利與消費數據能否支撐更高利率水平。
總的來說,日元的弱勢,是日本當下政策取向的合理反映。未來能否扭轉日元走勢的關鍵不是口頭干預或一次性資金出手,而是工資談判能否將日本帶入「可持續的加薪—央行可持續加息」這一核心鏈條。
如果明年工資繼續穩步上升,並推動央行按計畫逐步提高利率,市場可能會重新將日元納入「利差邏輯」框架中,從而為其結構性修復創造條件。反之,只要財政擴張意圖明確、國債供給壓力持續,而央行又無法或不願提前大幅緊縮,日元仍將被配置為低收益融資貨幣,並面臨延續性的下行壓力。
在此之前,日元仍將波動劇烈,且易受政策擾動。短期升值或更多依賴於干預或市場事件,而非基本面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