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價合約(CFD)是複雜的工具,由於槓桿作用,存在快速虧損的高風險。80% 的散戶投資者在與該提供商進行差價合約交易時賬戶虧損。 您應該考慮自己是否了解差價合約的原理,以及是否有承受資金損失的高風險的能力。
過去一週,中美貿易摩擦再度升級,政策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市場波動隨之加大。
一方面,中國商務部宣布進一步收緊稀土、鋰電池及關鍵材料的出口管控,將更多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並將稀土材料、關鍵設備和鋰電池等納入出口限制範圍。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威脅對中国产品加徵100%額外關稅,並計劃自11月1日起對關鍵軟件和飛機零部件實施出口限制。
短短幾天內,雙方動作密集且幅度顯著,在釋放談判意願與施壓信號之間反覆切換,使交易員對中美博弈可能對市場產生的影響難以準確定價。
全球風險資產普遍承壓,關稅宣布當天CN50和恆生指數(HK50)雙雙下跌近5%。儘管目前日本和澳大利亞等亞太股市情緒企穩,收復了部分由關稅消息引發的回撤,但中港股仍呈現漲跌互現的格局。
中國市場交易員在消化新聞流衝擊的同時,密切關注幾個核心問題:這些關稅和出口限制究竟會否落地?一旦落地,對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會帶來多大衝擊?未來有哪些關鍵時間節點和潛在風險事件值得關注?
與今年4月美國宣布關稅措施時相比,本輪中美摩擦呈現出明顯變化。
首先,爭議的焦點從傳統關稅轉向出口管制和技術限制,尤其是在稀土與高科技領域。以中國收緊稀土出口為例,中國掌握全球約70%-80%的稀土礦資源,以及約90%的深加工和提煉能力。此次管制不僅涉及原材料出口,還包括關鍵設備與加工技術。
雖然美國可尋求巴西、印度、澳大利亞等國的替代供應,但完全彌補中国产能缺口需要很長時間。回顧2010年,中國對日本實施為期兩個月的稀土出口禁令,日本花費近五年才部分彌補供應空缺,凸顯稀土管制的戰略槓桿作用。
同樣,美國對高端芯片出口中國的限制,使後者技術獨立變得迫切。對中國而言,加快半導體與AI芯片本土研發,不僅是應對供應風險的必然選擇,也能在關稅和談判博弈中增加籌碼。
其次,政治因素對本輪談判的干擾明顯增加。持續的美國政府關門、最高法院對IEEPA關稅裁決的不確定性,都可能降低行政效率並延緩政策落實,使談判更為複雜。
如果特朗普提出的100%關稅和出口管制措施全面生效,對中國宏觀經濟的直接衝擊可能未如部分市場預期般劇烈。
從貿易層面來看,儘管中國目前的實際關稅已接近40%,但出口的多元化形成有效緩衝。2025年9月,中國對美出口同比下降27%,已連續六個月下滑,但對東盟、歐盟和日本等地區的出口明顯回升。隨著貿易重心進一步轉向區域夥伴和新興市場,外需結構正在逐步重塑。貿易轉移疊加中國當局可能採取的政策對沖,都有助於降低美國關稅帶來的負面影響。
更深層次來看,本輪摩擦的核心並非僅在關稅數字和出口量之爭,而是技術主導權、產業鏈控制力以及全球制度話語權的較量。
稀土等關鍵材料在全球供應體系中占據戰略地位,中國在這些領域擁有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若對相關出口實施管制,短期雖可能推高下游製造成本,但同時也提高了中國在談判中的議價能力。
另外,2024年美國對華軟件相關出口僅占其出口總額的5.8%,整體影響有限。面對美國在高端設備和半導體領域的限制,中國持續推動國產替代和技術自主化進程,正逐步縮小技術差距,並不斷提升產業安全韌性。
總的來說,短期摩擦或將推高風險溢價,帶動資本外流壓力上升,並加劇人民幣貶值預期。中國的科技、半導體、電子及機械等行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可能在初期承受較大衝擊,市場上也可能出現部分企業為規避關稅而提前出貨的「搶跑」現象。
然而,中國擁有相對充足的外匯儲備、較為靈活的匯率調節機制以及穩健的財政工具,這些因素有望在一定程度上穩定市場情緒,緩和短期波動。
儘管雙方的新聞流不斷更新,從執行角度看,本輪關稅實質落地的可能性非常有限。
特朗普一貫奉行「TACO策略」,通過不斷升級關稅威脅與模糊表態,製造高壓談判氛圍,以此讓其他經濟體相信美國有意願承受短期陣痛來換取長期利益。而中國傾向於在譴責和反制的同時,向市場傳遞「不會妥協」的信息。一直以來,雙方的互動更多是一場關於強硬與可信度的博弈,其政治象徵意義往往大於實際經濟影響。
與此同時,美國國內政治不確定性成為關稅推進的最大障礙,政府關門和合規風險大大降低了關稅的可操作性。相較之下,中國在出台反制措施上具備更高的政策靈活性,這種節奏差異在客觀上削弱了特朗普落實關稅的可行度。
目前,APEC峰會及中美元首會晤依然按計劃推進,白宮所提的新關稅要到11月才有可能生效,這為談判留下了時間與空間。
短期內,雙方談判的焦點預計將集中在可量化議題上,例如貿易差額、關稅幅度、出口管制以及匯率波動等。美國或將試圖推動中國增加農產品採購與對美投資,並在芬太尼等議題上施壓;而中國可能透過放緩外資准入改革節奏等方式進行策略性回應。
從更長的時間維度來看,中美關係大概率將在階段性停戰與談判反覆之間循環。對美國而言,階段性停火可暫時緩和國內政治與市場壓力,同時保留日後再度施壓的空間;對中國而言,則有助於穩定外部環境、緩解經濟下行壓力,並為內部改革贏得喘息與調整的時間。
最終,要打破這種週期性僵局,關鍵在於建立可驗證的互信機制。透過設定具體執行節點以驗證承諾、以階段性停戰換取談判空間,並逐步形成互惠預期,或許能為雙邊關係打開新的窗口。這一邏輯與2019至2020年階段性協議的框架高度相似,也有可能成為本輪談判的現實參照。
總的來看,伴隨著階段性協議的中美貿易摩擦,很可能成為常態化競爭的一部分。雙方用政策工具展示立場、爭取談判籌碼,但真正能左右市場走向的,仍是在「威懾力」與「可執行性」之間的平衡。
在博弈的過程中,市場波動難免增加。短期內,市場的關鍵觀察點包括本月底兩國領導人在韓國的會晤,以及美國最高法院11月初對IEEPA關稅的裁決。當前雙方正在釋放談判信號,如果局勢進一步緩和,風險情緒有望明顯改善,中港股在科技與AI板塊的帶動下或將呈現更穩健的上行態勢。
面對短期不確定性,交易員可以思考兼顧防禦與機會。
防禦性策略方面,可關注出口型企業、原材料及供應鏈關鍵環節,以降低短期波動帶來的風險。同時,維持充足流動性,適度控制對美出口依賴度較高的公司敞口,同時對沖系統性風險。此外,密切關注外匯與利率市場動態,以應對可能的人民幣貶值壓力。
機會性策略則可留意技術升級、產業替代及長期結構性改革帶來的成長機會。例如國產替代敘事下,半導體設備、上游材料和新能源核心部件等優質標的,這些行業可能得到政策與需求雙重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