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價合約(CFD)是複雜的工具,由於槓桿作用,存在快速虧損的高風險。80% 的散戶投資者在與該提供商進行差價合約交易時賬戶虧損。 您應該考慮自己是否了解差價合約的原理,以及是否有承受資金損失的高風險的能力。
11 月 13 日盤後,騰訊交出了一份足以提振市場信心的季報。2025 年第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約 1,929 億元,歸母淨利同比明顯回升(IFRS 631 億元,Non-IFRS 706 億元),盈利能力全面改善,增長幅度普遍高於市場原先的預測。
這一組數據本質上反映了一個關鍵信號:騰訊不僅穩住了流量規模,更在核心業務中重新找回了「效率提升」的節奏。增值服務、營銷服務以及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均錄得兩位數或接近兩位數的增長,也進一步驗證了這一點。
此外,公司三季度斥資 211 億港元回購並註銷股份,體現了管理層對長期價值的鮮明表達:騰訊不僅具備持續回饋股東的能力,也有足夠的信心去這麼做。
不過,財報發布後股價反應相對平淡,背後可能有三點原因:部分利好已被提前消化;交易員一邊認可業績改善,一邊也在衡量 AI 基建投入對利潤端的壓力;同時,宏觀與流動性環境依舊制約著市場的整體風險偏好。

換句話說,財報的強勁表現並不是故事的終點。接下來的關鍵,在於騰訊能否把這一輪利潤改善延伸為更穩定、可持續的增長節奏。
遊戲業務的「雙引擎」發力,是本次財報的一大亮點。本季度騰訊遊戲收入穩步提升,國內長線爆款(如《王者榮耀》《和平精英》)依舊保持紮實貢獻,流水同比增長約 15%,展現出成熟產品的韌性和長線生命力。
而更具衝擊力的來自海外市場。多款新遊以及 PC/主機端的大型項目,加上 Supercell 等海外資產的推動,使得國際業務收入首次突破 200 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四成,增速遠超行業整體表現。無論是發行能力、產品儲備,還是海外運營體系,騰訊都在形成真正的競爭壁壘。
從市場角度看,這意味著即便國內遊戲監管與行業增速承壓,海外擴張依舊可以為騰訊提供持續、可衡量的收入支撐。交易員可以重點關注這一趨勢對騰訊整體市值與港股板塊的溢出效應,尤其是在短期內可能對港股遊戲板塊和港元計價的多頭情緒形成支撐。
過去兩年,騰訊在大模型、算力和工具鏈上的投入持續加碼,三季度研發支出達到 228 億元,創下單季新高。這一季度最大的變化並不在「花了多少錢」,而在於公司首次將 AI 與實際收入、效率提升直接對接,敘事從戰略願景正式邁向可驗證的商業階段。
此外,管理層也提到一個關鍵信號:國內 AI 模型競爭已不存在「誰絕對領先」的格局,同時當前 GPU 儲備完全足夠。這意味著騰訊的 AI 路徑正在從「堆資源」轉向「提效率」。公司一方面繼續在底層模型和工具鏈上鞏固技術能力,另一方面加速把這些能力嵌入具體場景,例如廣告定向、遊戲互動和視頻生產,從而帶來真實的邊際收益。
以廣告業務為例,AI 驅動的定向優化直接提升 eCPM——這種價格端改善往往比單純拉動流量更快反饋到利潤表。而元寶與混元模型在微信生態的落地,則清晰展示了從底層模型到應用場景的閉環。
騰訊現在已經進入 AI 的商業化驗證期。對於這樣一家具備海量流量和強平台屬性的公司而言,這一階段的意義在於,它的護城河正在高價值場景中被進一步鞏固。
總體來說,遊戲和 AI 是撐起騰訊本季度亮點的兩根主線。這份三季報不僅展示了穩健的業績,更證明了過去幾季的戰略調整確實在兌現。儘管穩健的營收引擎和健康的財務指標為公司在技術與內容上做長遠投入提供保障,但這並不等於沒有風險。
一方面,AI 的長期回報仍存在不確定性。從算力成本到模型更新,再到生態化的商業落地,行業節奏稍有變化就可能影響邊際收益。
同時,對於遊戲業務來說,尤其是爆款的生命周期、出海表現、不同市場的內容審查與品類偏好,都決定了其波動性;新品如果無法保持「連續性驚喜」,增值服務的彈性也會隨之收窄。
最後,宏觀環境與監管節奏仍會左右廣告和支付的活躍度,這些高頻業務的景氣變化會直接影響市場對騰訊「穩增長」的信心。
接下來,市場會密切觀察管理層能否把這輪「兌現」轉化為可重複、可預測的增長模式,同時在投入與回報之間把握好節奏。若能做到這一點,騰訊的估值重估才有更堅實的基礎;若不能,超預期的喜悅可能很快被「投入-產出不匹配」的現實所稀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