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價合約(CFD)是複雜的工具,由於槓桿作用,存在快速虧損的高風險。80% 的散戶投資者在與該提供商進行差價合約交易時賬戶虧損。 您應該考慮自己是否了解差價合約的原理,以及是否有承受資金損失的高風險的能力。
自10月初經歷大幅回調後,恒指在全球流動性回暖及科技板塊領漲的推動下,再度開啟震盪上行。美聯儲如預期降息25個基點,香港金管局亦同步下調基本利率,為市場注入流動性。與此同時,中美領導人在APEC峰會會面,交易員對關稅談判取得積極進展的預期升溫,風險偏好明顯改善。

多重利好因素疊加下,港股今日迎來普遍高開,科技、資源與金融板塊貢獻突出:大型互聯網與AI相關權重股回升,有色金屬與新能源鏈因供應緊張及長期需求預期而大幅上漲,銀行與保險則在業績及利率預期改善下表現穩健。
從行業表現來看,科技股無疑是本輪反彈的核心動力。英偉達市值突破5萬億美元,再次引發交易員對AI題材的熱情押注,推動全球科技板塊獲得更高估值溢價。
港股中與AI、雲計算、終端硬體相關的龍頭公司受益明顯:京東、嗶哩嗶哩、快手等中概股普遍上漲超過2%,騰訊、阿里巴巴、美團等權重股亦走強。此外,蘋果供應鏈概念股如鴻騰精密,也因iPhone17系列在中國市場熱銷及潛在硬體升級需求而受到資金關注。
不過,交易員需留意兩點:首先,英偉達及美股科技財報利好可能放大港股科技板塊短期波動,但基本面支撐仍需11月中旬陸續披露的業績驗證。
其次,宏觀環境雖在改善,但終端需求尚未完全恢復,融資成本下降對利潤的傳導仍需時間,因此盈利兌現能力有限、估值支撐不足的成長股,在市場從情緒驅動轉向業績驗證時,仍可能承壓。
在此背景下,短線可關注盈利可見、現金流充足、研發投入穩定且估值合理的科技龍頭。它們在政策邊際改善與全球流動性回升的雙重環境下,更有機會成為市場“穩增長”的支撐。相比之下,業績波動較大或利潤周期性明顯的標的,宜避免在情緒波動中追高。
除科技股外,資源與金融板塊在本輪行情中也表現搶眼。
一方面,銅價因供應中斷擔憂創下歷史新高,帶動江西銅業和中國鋁業等資源股大漲。從長期看,新能源、儲能與電動車對銅的需求仍強勁,而全球央行寬鬆周期也強化了大宗商品的“抗通脹+周期修復”邏輯。這為恒指提供了額外支撐,尤其對資源與材料板塊而言,流動性寬鬆將進一步鞏固企業利潤修復的可持續性。
另一方面,金融板塊在本輪行情中展現韌性。匯豐控股10月29日財報後股價大漲逾4%,領跑銀行股。其第三季度淨利息收入年化增長近15%,顯示在利率下行周期仍具穩健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全球融資成本下降亦有助於香港信貸活動回暖,銀行業息差壓力可望緩解。
此外,恒生銀行、中銀香港等龍頭機構憑藉強勁資本緩衝與高分紅吸引力,成為“高股息+低估值”資金首選。保險板塊如友邦亦因收益率曲線回穩及投資回報改善而呈現邊際修復態勢。整體而言,金融板塊為恒指提供穩定支撐,在市場波動中起到減震作用。
總體而言,在科技股、有色金屬和金融板塊支撐下,港股短期有望維持震盪偏強格局。降息周期帶來的流動性改善,以及中美關係緩和預期,共同推動資金重回風險資產。
短期來看,若美方放緩對華關稅措施或釋出談判善意,科技與出口導向板塊將直接受益,市場避險情緒有望顯著降溫。反之,若談判陷入僵局或出現新的摩擦,短線港股可能再度承壓。但從近期美方在供應鏈與投資限制上的表態來看,政策態度正趨向理性務實,投資者對“局部緩和”的預期正在升溫。對恒指而言,這意味著波動率下降、估值中樞有望上移。
中長期看,港股整體估值仍明顯低於全球主要市場。若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國內消費及製造業數據進一步改善,將有助於恒指吸引更多海外資金配置,結構性上漲動能仍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