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爐的4月宏觀數據,進一步印證了中國經濟當前所處的「雙速增長」格局:製造業與出口仍具韌性,但消費與房地產板塊持續拖累整體復甦節奏。這一結構性分化促使政策制定者在吸引外資、鞏固外需的同時,更加注重打通內需循環、提振國內信心。
具體來看,4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不僅高於市場預期,也高於3月的4.5%,顯示製造業在內外需支撐下依然保持良好動能。出口數據同樣令人驚喜,同比增長8.1%,在全球需求整體趨緩的背景下,這一表現尤為突出。其中,以電動車、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為代表的高端製造產品成為出口主力,顯示中國在綠色科技與先進製造領域的全球競爭力正持續增強。
然而,強勁的外需並未有效傳導至內需。4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5.1%,遠低於此前市場預期的6%及3月的7.1%。作為反映居民消費信心的核心指標之一,該數據的疲弱說明消費者仍然偏向謹慎,延續了過去一段時間的「保守消費」趨勢。背後原因不難理解——房地產市場仍未走出調整週期,居民資產負債表承壓,對未來收入的預期不穩,使得消費與民間投資缺乏動力。
儘管刺激政策頻頻發力,但通縮壓力與青年失業率高企等內部挑戰客觀存在,導致上述這種「強製造、弱內需」的增長格局短期內難以改變。話雖如此,只要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進一步升級,且外部需求保持穩定,中國出口可能會繼續充當增長支柱。目前來看,「雙速模式」大概率將延續相當長一段時間。
換句話說,中國要真正實現經濟動能從外向型轉向內生驅動,尤其是激活房地產與消費領域,仍需更多結構性與針對性的政策支持。
然而,儘管5月關稅戰降溫,外部環境仍充滿不確定性,中美經貿談判預計在協議規定的90天後重啟。為了讓經濟在潛在外部衝擊下保持韌性,中國當局再次加大對需求端的支持力度。5月20日,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迎來年內首次下調,1年期與5年期以上LPR皆下調10個基點,終結此前連續六個月「按兵不動」的局面。
對於樓市而言,降息意味著房貸成本將進一步下行,有望緩解購房者觀望情緒,穩住持續承壓的房地產市場。而對內需板塊而言,LPR下調將直接帶動貸款利率下行,降低企業與居民的融資負擔,從而為消費與投資鬆綁。
考慮到當前中國物價水平持續低迷,PPI長期為負,貨幣政策仍具進一步操作空間。在內外需仍顯不確定、經濟下行壓力未完全解除的背景下,本次調降後,年內LPR仍可能有下行空間。
目前,两轮刺激政策刚刚落地,效果仍需时间检验。与此同时,全球贸易形势依旧高度不确定,未来90天内的中美经贸互动也可能对市场信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政策层面短期内大概率仍将采取“观望为主、边走边看”的策略。这种做法不仅可以为评估现有政策的成效提供缓冲期,也为下一步更有针对性的发力留下空间。
若出口保持强势,刺激政策逐步落地生效,全年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或可达成,从而减少大规模政策转向的必要性。特别是如果美方在战略产业方面对中方采取更为合作的态度,或有望为中国高端制造业打开新的海外空间,带动全球供应链重构下的新一轮出口红利。
但如果接下来的第二季度经济数据依旧缺乏亮点,尤其是消费和房地产未见起色,那么7月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极可能成为关键的政策转折点。届时,科技创新与消费刺激有望成为政策加码的两大主线,甚至不排除会出台更具突破性的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组合。
总结来看,中国经济当前正处于外强内弱的结构性修复阶段。制造业与出口继续托底增长,但内需尤其是房地产和消费板块仍是“拖油瓶”。未来政策的关键,不仅在于稳增长,更在于如何提振信心,实现从依靠出口的制造强国迈向依靠内需的消费大国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