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地緣政治、美聯儲獨立性及降息路徑不確定等因素影響,近期美股在高位反覆震盪,納指表現出猶豫。相比之下,中港股市卻在科技主線帶動下悄然走出一波獨立行情。
CN50指數在過去11周中有10周上漲,CSI 300也在過去10周錄得9周上漲,成交活躍度顯著提升。在A股市場,寒武紀市值一度超越貴州茅台,中芯國際創下歷史新高,工業富聯跻身「萬億俱樂部」。港股9月開局同樣強勢,阿里、百度、京東等權重股集體走高,阿里首個交易日股價開盤便跳漲逾18%。
當前,行情核心問題不再是「有沒有」,而是「能走多遠」「該如何參與」。資金的答案似乎很明確:在全球市場踌躇不前之際,中國科技股正成為新的進攻方向。
交易員也在思考:CN50和HK50是否有望成為納指的「平價替代」?股價迅速上漲背後,是技術進步的實際兌現,還是預期透支?
自8月以來,A股科創晶片指數最大漲幅超40%。在58家半導體公司中,已有40家披露盈利增長,其中17家的淨利潤實現同比倍增。這輪行情背後並非單一事件刺激,而是多重力量疊加。
技術端的突破尤為關鍵。DeepSeek-V3.1的發佈強化了市場對國產算力生態的信心,其在FP8精度上的突破與國內晶片架構方向高度契合,直接提升了「國產替代」預期。同時,AI晶片、CPO、PCB、液冷等硬體鏈條輪番升溫,景氣度已從單點突破擴散至更廣泛的計算機、電子、通信板塊,推動指數系統性走強。
政策面也釋放出明確信號。中國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並此前提出到2030年普及率超過90%的目標,輔以研發投入與資本市場支持。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科技產業不只是市場風口,而是政策驅動下的長期主線。
個股層面,這一邏輯已在科技股財報中鮮明體現。阿里巴巴一季度收入同比增長10%,淨利潤大增76%,阿里雲收入加速反彈,AI產品連續八個季度保持三位數增速。騰訊股價重返600港元上方,管理層明確將在AI領域持續投入,並已在遊戲、廣告與雲服務中看到效率與收入雙重改善。
硬體環節受益更直接。中芯國際、工業富聯等公司在資本支出擴張與國產替代進程中獲得顯著提振,鞏固其在產業鏈中的核心地位。
同時,寒武紀成為市場追逐的新標的。自7月以來股價累計上漲近94%,2025年上半年營收同比放大43倍,成為資本追逐的「新貴」。從「舊強」到「新勢力」的交替,為這輪行情增添更多層次感。
在企業表現之外,外部環境的緩和亦為行情提供助力。中美貿易暫時緩和,雙方均做出一定讓步,包括中國允許稀土出口、美國階段性放寬部分科技出口限制,有助於緩和風險偏好與估值折價。
增長方面,世界銀行預計2025年全球增速約2.3%,為近二十年非危機年份的低位,但中國增長預期仍穩在4.5%左右。宏觀與政策的「可預期性」提升,為科技主線提供更穩固的定價錨。
在科技主線抬頭之際,華爾街還將目光投向中國市場內部結構,將「中國10巨頭(Prominent 10)」作為觀察中國權益市場廣度的重要窗口。與美股科技板塊的「七巨頭」相比,「10巨頭」產業分布更廣,橫跨電商、內容、醫藥、智能手機及新能源車等領域,合計僅占中國股市總市值約17%。這意味著比起單純依賴科技股,賽道分散有望為「科技–消費–製造」的輪動留下空間。
不過,這波科技行情並非沒有挑戰。首先,高估值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科創50指數市盈率達180倍,接近四年高位,市場對盈利兌現的敏感度明顯提升。訂單、良率、出貨、回款,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池,都可能觸發估值快速回調。
其次,AI產業的周期錯配風險仍在。資本支出的加速未必能在短期內轉化為業績,如果互聯網大廠國產晶片採購比例未如預期提升,或上游產能爬坡放緩,股價波動難以避免。
最後,外部不確定性依舊存在,貿易規則、半導體出口管制、匯率與美債利率等跨市場因素,可能通過風險偏好與估值折現渠道傳導至科技板塊。
整體而言,將CN50與HK50簡單視為納指「平替」並不全面。納指更多代表「通用平台與生態輸出」,而中港科技板塊邏輯在於「政策支撐、應用落地與國產替代」。
短期看,在政策與產業雙輪驅動下,科技股帶動兩大股指的最小阻力路徑仍向上,但高估值下的波動彈性也更大。交易員可關注核心企業國產晶片採購占比、AI算力落地節奏、訂單兌現速度,以及ETF申贖等資金流動情況。這些都是判斷行情延續與回調風險的重要參考。
至於未來中港股指能否持續走高,不僅取決於故事的想像空間,更取決於業績和現金流能否按時交付。市場真正關心的,是中國AI能否從「PPT」走向「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