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價合約(CFD)是複雜的工具,由於槓桿作用,存在快速虧損的高風險。80% 的散戶投資者在與該提供商進行差價合約交易時賬戶虧損。 您應該考慮自己是否了解差價合約的原理,以及是否有承受資金損失的高風險的能力。
經歷了「AI 泡沫」擔憂導致的科技股拋售後,近期市場風險情緒明顯改善。流動性預期的提升是重要原因——美聯儲 12 月降息概率接近 90%,加上縮表即將結束,市場買盤重新活躍。
然而,AI 主題板塊表現並不均衡。美股中,英偉達、AMD 和甲骨文等企業持續承壓,而谷歌憑藉 Gemini 3,股價兩周上漲約 10%。

中國市場中,阿里巴巴 Q2 財報亮眼,螞蟻集團 AI 助手「靈光」上線 6 天,下載量突破 200 萬,吸引市場關注。
政策方面也在加碼。特朗普簽署 Genesis Mission 行政令,將 AI 納入國家戰略;中國「十五五規劃」則把 AI 置於經濟轉型核心位置。這意味著 AI 已不僅僅是商業競爭,更關係到產業主導權與資金流向。
近期,谷歌推出 Gemini 3 後股價大幅上漲,引發交易員討論其是否可能改變現有「英偉達鏈」的格局。與此同時,阿里雲收入同比高速增長 34%,千問 App 一週內下載突破千萬。
這些現象傳遞出一個清晰訊號:真正具備突破潛力的 AI 產品,往往不是單點技術創新,而是能夠形成完整生態閉環並迅速落地的科技巨頭。
谷歌和阿里雖然側重點不同——谷歌偏資訊,阿里偏應用——但在商業架構上高度相似:從底層算力、核心大模型,到上層應用和用戶數據,全部自主掌控。
對交易員來說,這類全棧閉環型企業提供兩個關鍵參考:
中美在 AI 發展上的路線正明顯分化,也直接影響資本流向和市場估值。
特朗普近期簽署 Genesis Mission 行政令,將 AI 納入國家戰略,不僅推動企業和實驗室在 AGI 與基礎設施上加速布局,還將技術應用延伸到能源、材料和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使美國在政策、資本和戰略布局上形成長期優勢,但轉化周期長。
中國則更注重技術落地與商業應用,變現能力更強。最新的「十五五」規劃綱要草案強調原始創新和科技自立自強,把 AI 視為未來五年經濟轉型的核心驅動力。這意味著中國企業競爭的重點在於快速形成收入轉化和用戶規模,而非單純追求理論突破。
短期來看,市場可能更傾向於那些能夠迅速將技術轉化為盈利和用戶增長的企業;長期則需要關注技術潛力和政策支持的結合。
到了 2025 年底,AI 市場已經進入中場階段。概念熱度仍在,但市場耐心明顯在消耗。谷歌和阿里的近期爆發,不只是技術創新的體現,更是生態建設和商業落地得到市場認可的信號。
從市場表現來看,有幾個趨勢特別值得關注:
總的來看,短期行情的關鍵在於落地與閉環。能夠最快將技術轉化為可用產品和收入流的企業,更可能先吸引資金,實現增長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