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以来,日元的连续走弱几乎成了外汇市场绕不开的话题。USDJPY上周一度冲上157,刷新今年 1 月以来的高点,距离市场视为“干预红线”的 160 更近一步。对于一个高度依赖进口与外需的经济体来说,这样的跌势显然不容忽视。

在我看来,这轮日元疲弱并非单纯的市场情绪波动,而是财政、货币与政治三条主线错位后产生的必然后果:政府选择大幅扩张财政以刺激增长,央行在货币正常化与经济脆弱性之间犹豫不决,而市场在利差与避险属性变化中重新定价日元的价值。
日元的加速下行,恰恰发生在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上任之际。
新政府上台后迅速拍板了一揽子总额达 21.3 万亿日元的刺激计划,补充预算也同步扩大了财政支出规模。如此力度的扩张意味着国债发行势必再度放量,市场对日本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随之升温。结果是,10 年期日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 2008 年以来的高位,对长期依赖“低长端利率”稳定性的日本债市形成了明显冲击。

与此同时,货币政策并没有提供缓冲。高市早苗公开反对加息,央行也基本停留在“口头干预”层面,没有给市场明确的正常化信号。在财政刺激不断加码而利率被压低的组合下,政策方向对日元的压制作用只会更突出。
日元承受卖压的重要原因,还在于其“避险”属性正受到结构性削弱。过去市场一旦出现风险事件,资金往往本能流向日元,但这种惯性正在减弱。当政策方向存在高度不确定性时,传统的避险逻辑会被政策风险所抵消。
市场参与者面临的核心问题是:若发生外部冲击,日本是否会通过加息或其他政策措施稳住汇率?当这一预期不明朗时,日元原有的“安全垫”便随之削弱。
因此,近期的市场表现呈现出非典型特征:在风险情绪上升时,日元未能出现显著升值,甚至在部分时段出现资金流出或买盘不足。市场在政策信号影响下,对日元角色进行重新定价——从传统避险资产,转向收益率偏低的融资货币。
随着USDJPY逼近 160,干预话题再次升温。日本当局已多次表态,在必要时会采取行动以稳定汇率。如果日元出现快速无序下跌或投机性挤兑,短期干预几乎不可避免。
然而,从根本上看,干预的作用仍有限。压制日元的核心因素依然是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宽松”组合、美日利差维持高位,以及日元避险属性的削弱。在这些基本面因素未发生显著变化之前,单靠外汇干预难以扭转市场对日元中长期弱势的定价。
即便干预能够在短期内制造明显反弹,市场通常会在“惊喜效应”消化后,再次依据基本面重新定位日元。一旦没有同步的政策调整,日元仍可能重新回到贬值轨道。
目前市场预计日本央行在 12 月加息的可能性约为 40%,而美联储同期降息的概率则超过 80%。美日利差的收窄,可能成为除干预之外,对日元产生支撑的另一因素。
日央行长植田和男在多次强调,他需要更多关于工资增长的实证来支持加息决策,而日本最大工会组织提出 2026 年至少 5% 的加薪幅度。
这既为央行提供了货币正常化的理由,也让其在决策上显得格外谨慎:一方面有工资和通胀的上行压力,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利率冲击实体经济。市场在这两者之间进行权衡——如果短端利率难以迅速上升,而美日利差仍保持高位,日元更易被用作融资货币,其贬值压力将持续。
我认为,如果日央12 月维持利率不变,USDJPY可能测试 160,整体在 155-160 之间高位震荡。日元继续充当融资货币,压力不减。如果日央选择加息,日元可能出现短期反弹,但其持续性将取决于企业盈利与消费数据能否支撑更高利率水平。
总的来说,日元的弱势,是日本当下政策取向的合理反映。未来能否扭转日元走势的关键不是口头干预或一次性资金出手,而是工资谈判能否坚定地把日本带入“可持续的加薪—央行可持续加息”这一链条。
如果明年工资继续稳步上升,并推动央行按计划逐步提高利率,市场可能会重新将日元纳入“利差逻辑”框架中,从而为其结构性修复创造条件。反之,只要财政扩张意图明确、国债供给压力持续,而央行又无法或不愿提前大幅紧缩,日元仍将被配置为低收益融资货币,并面临延续性的下行压力。
在此之前,日元仍将波动剧烈,且易受政策扰动。短期升值或更多依赖于干预或市场事件,而非基本面支撑。
此处提供的材料并未按照旨在促进投资研究独立性的法律要求进行准备,因此被视为营销沟通。虽然它并不受到在投资研究传播之前进行交易的任何禁令,但我们不会在向客户提供信息之前谋求任何优势。
Pepperstone并不保证此处提供的材料准确、及时或完整,因此不应依赖于此。无论是来自第三方还是其他来源的信息,都不应被视为建议;或者购买或出售的要约;或是购买或出售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征求;或是参与任何特定交易策略。它并未考虑读者的财务状况或投资目标。我们建议此内容的读者寻求自己的建议。未经Pepperstone批准,不得复制或重新分发此信息。